最近安徽蒙城发生了一件新鲜事,35岁的徐孟南第四次走进高考考场。这个曾经在答题卡上故意暴露自己姓名及考号广州华鑫,想要考0分的叛逆少年,如今却老老实实刷题备考,目标是公费师范生。
17年前,19岁的徐孟南在高考考场上演了一出行为艺术。别人奋笔疾书算数学题,他在答题卡上写教育檄文;别人对着选择题抓耳挠腮,他工工整整写下自己的姓名和考号。这波操作确实让他“火”了,但代价是零分的成绩单。
广州华鑫
当时不少人骂他哗众取宠,可细想想,哪个年轻人没在青春叛逆期干过几件离经叛道的事?只不过大多数人的叛逆是逃课打游戏,而徐孟南的叛逆直接对上了高考制度。他像堂吉诃德般举着自制的长矛,试图挑战教育这座风车。
现实很快给他上了一课,没有文凭,找工作处处碰壁;没有学历,连工厂流水线都嫌弃。这些年他开过网店,进过工厂,送过外卖,在社会大学里交了昂贵的学费。有人说这是浪子回头广州华鑫,更像是被生活抽醒的梦游者。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在现实的重锤下终于明白:挑战规则需要资本,批判现实要有底气。
这次他瞄准的是“优师计划”,堪称教师界的“铁饭碗plus”。公费读书还给编制,毕业直接分配工作,在县城绝对算得上金领岗位。有人认为他功利,但在35岁的人生岔路口,谁不想求个稳当?房贷要还,孩子要养,父母渐老,这些现实问题哪个不要钱?
比起当年那个空有热血的少年,现在的徐孟南更懂得“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道理。从挑战高考到回归高考的轨迹,看似矛盾的转变,恰恰暴露出中国式教育的深层困境:我们一边吐槽应试教育,一边又不得不承认,高考仍是寒门子弟最公平的上升通道。
徐孟南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见多少在理想与现实间挣扎的普通人。现在他第四次坐在考场,笔尖沙沙作响。这次没有宣言,没有檄文,只有做不完的模拟题和改不完的错题集。或许在交卷铃声响起的那一刻,他会想起19岁那个夏天,同样是考场,同样是笔尖,但心境早已沧海桑田。
从对抗规则到适应规则,从挑战者变成应试者,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成长?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但要有交卷的勇气。徐孟南用十四年时间,给自己的人生试卷写了个开放式结局。至于这个结局是圆满还是遗憾广州华鑫,多年后再看,不过是青春里一枚略带苦涩的印记。
天宇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