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富邦速配,日寇的中队级(约相当于连级)部队是八路军在山地作战时交手的比较常见的战术单位。
一个日军步兵中队通常由180-250人组成,其中乙种师团的标准中队约180人,下辖3个步兵小队(每小队54人),以及通信兵、卫生员、炊事员等后勤人员,兵力基本上和八路军一个连差不多。
但从装备来看,至少是在抗战前中期日军中队明显要强得多,日寇每个中队装备约139支三八式步枪,轻机枪9挺,掷弹筒9具,部分中队还配属1挺92式重机枪(射速450发/分钟)。
甚至有部分高配的中队配属2门70mm九二式步兵炮,少量89式掷弹筒,每个步兵标准配置的弹药为65发,部分部队通过后腰弹药包可增至125发,这可比“三枪八路”的弹药库存不知高多少倍。
结合1942年之前的侵华日军大部分都是30岁左右的老兵,其思想顽固,战术素质较高,尤其是枪法精准,非常难以对付。
因此不要说八路军一个连了,就算是一个营、一个团,对上鬼子一个中队弄不好都要吃大亏,不仅占不到便宜,还可能被狠狠咬一口。
然而,就在日军并未显示出颓势的1940年的抗战中期,八路军一个营却以明显劣势的装备和号称精锐的日军关东军一个中队交手,大获全胜,他们到底是怎样做到的呢?
1940年冬的平北山区,晋察冀军区第10团正以丰滦密地区为支点,在日军眼皮底下悄然扩张着抗日游击的区域。
这支由著名的抗日英雄白乙化率领的劲旅,如同插入敌人腹地的尖刀富邦速配,令驻守古北口的日寇铃木大队如芒在背。
经过78天残酷扫荡仍未能消灭10团的日军,终于在12月初开始分路撤退。来自下营村民兵侦查员的情报迅速传递到了10团1营营部:隶属于铃木大队的折田中队将沿白马关川向密云撤退。
30岁的1营长王亢(解放后曾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1960年被授予解放军少将军衔)盯着军事地图上冯家峪的月牙形河谷,一个完美的伏击计划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形。
兵法有云“击其惰归”,日寇本来是兴师动众,企图一举荡平我根据地,但在根据地折腾了78天,到处碰壁,死伤累累,士气低落,又被饥饿和疲惫折磨,一心想要撤回到老巢休整,防备也势必松懈,此时正是我军的可乘之机。
而南湾子的地形堪称天造地设的战场:白马关河在此处被山峰阻挡,河水划出完美的弧形,形成三面环抱的峡谷。
王亢将指挥所设在河东峭壁的松树下,那里能俯瞰整个战场。他像下棋般排兵布阵:1连扼守河西山峰南侧,如同扎紧口袋的绳结;4连潜伏西山北侧,专断敌军退路;3连隐蔽在河东梯子峪沟口,准备给敌人致命一击。
这个口袋阵的每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计算,连参加此战的日军卫生兵小川战后都惊讶地发现,山顶那几棵飘扬着白旗的松树,原来竟是八路军的观察哨。
1940年12月15日清晨,折田中队的行军队列像条灰蛇般蜿蜒进山谷。尖兵本多少尉骑驴探路,向折田中队长报告冯家峪村内空无一人时,不会想到这个寂静的村落将成为他们的坟场。
随着折田把手一挥“开路!”骄狂的老鬼子们列队前进富邦速配,军官们骑马居中,48个驮子载着辎重压阵。这些自诩“常胜之师”的关东军士兵不知道,王亢和麾下的战士们早已刀出鞘、弹上膛,连呼吸都凝成了冰。
当日军大队完全钻进伏击圈,王亢当机立断,拔出手枪发出信号,随着尖锐的划破晨雾,机枪步枪齐射的瞬间,整个山谷爆发出隆隆的轰鸣声。
小川的回忆录记载了这地狱般的场景:前方突然枪声大作,右侧山脊又响起捷克式轻机枪的怒吼。见日军已乱,驮队民夫突然调转驴马冲向八路军阵地,甚至有日军强征来的苦力和士兵争夺掷弹筒。
混乱中,本多少尉高喊各自前进的指令还未落地,就栽倒在血泊里,直接去见了阎王。
但关东军不愧是训练有素的部队,在短暂的混乱后迅速组织反击,作为老兵的基本素质,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地形掩护自己,打击对手。
没多久,我军就发现有部分日军躲到河东峭壁下,以坝坎为掩体架起机枪;另一批人则利用坎坝的复杂地形,用轻重机枪、掷弹筒轰击3连阵地。
对于我军来说,鬼子的反扑十分凶狠:折田中尉率指挥班士兵挥舞军刀,向右侧山坡发起自杀式冲锋。河西的一连战士目睹日军如潮水般涌来,双方互掷手榴弹,炸碎的肢体与岩石齐飞。
最惨烈的白刃战发生在西山制高点。当日军第三次冲锋时,一连战士的子弹已耗尽。有的老兵奋力跃出战壕,用刺刀挑翻两个鬼子后被刺中腹部,仍死死抱住敌人滚下山崖。
还有负伤的战士拖着断腿抱住鬼子,用最后力气拉响了腰间的手榴弹。硝烟散去后,山坡上散落着染血的军刀与破碎的钢盔,日军的尸体呈放射状倒伏在焦土上。
下午三时,三连战士发现沟口隐藏的日军辎重,我军扫射押运士兵时,机枪手突然中弹,仍用身体压住灼热的枪管坚持射击,没过多久就把这些鬼子的辎重兵全部消灭了。
一连向西山根下日军最后阵地的冲锋更显悲壮,面对土桥下的重机枪,连长鲁志华如猎豹般滚下山坡,一把抓住发烫的枪管踢倒射手。他胸膛喷血的瞬间,仍用最后气力吼出:向前冲……
最后,日军只剩下了折田率领的20多名残兵败将,盘踞少数掩体做最后的顽抗,但要想全部拿下这些鬼子也非易事,至少还得耗上个把钟头。
但时间已经来不及了,下午四点,王亢收到了附近据点的日伪军1000多人已经前来救援的消息,如果非要在这里耗下去,那么弄不好会转胜为败,于是他当机立断,率领部队和缴获的物资撤出了战场。
夕阳西沉时,战场上横七竖八躺着90多具日军尸体,但胜利的代价同样沉重,鲁志华、冯汝霖、刘若海等67位烈士永远留在了白马关河畔。
当日军增援部队的枪声响起时,战士们早已带着大量战利品消失在暮色中,事后统计,我军共缴获轻机枪 1 挺、步枪 40 余支及辎重一批,那挺缴获的歪把子机枪上,还沾着鬼子的污血。
可以说,1营的兵力和装备和鬼子一个中队相比并没有多大的优势,相反还有所不及,但我军充分利用了鬼子撤退时骄傲大意的缺陷,加上有利地形支撑,事先指挥员精密准备,战斗中将士们拼死奋战,天时地利人和俱备,因此取得了一次了不起的胜利。
我军和日军67:90+的战绩,在1940年时堪称奇迹,也凸显出当时十团的战斗力非同小可,白乙化和他麾下的老十团,始终是晋察冀抗战史上一个不朽的传奇。
即使再小的胜利,也是当年抗日先烈们拿命换来的!至今,河北北部地区的老人们一提起当年的抗战,就一定会说起白乙化和老十团。
天宇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